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工作坊提案 (2024)
孫之元、陳攸華、朱蕙君、陳鏗任、游師柔、張瓊方
工作坊主題: 創新互動回饋科技提升學習動機
語言: 雙語
工作坊摘要:
本工作坊主題為創新互動回饋科技提升學習動機。創新互動回饋科技包含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數位合作學習與個人化學習、創新回饋科技、創新學習策略、科技增強學習環境、即時回饋系統、生理回饋、學習分析回饋、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回饋、線上學習回饋、穿戴式裝置回饋、聊天機器人回饋、翻轉教室策略、或任何學習科技與學習策略。學習動機領域則包含(但不限於)自我效能、目標導向、學習興趣、內外在動機、或任何影響學習之變項,如學習行為、學習成效。我們也歡迎關於運用創新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工具、或創新教學觀點提升學習動機的研究發現。本工作坊將提供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者發表成果的機會,且其研究啟發將有益於改善透過科技工具設計學習回饋,促進學習動機的教學實務環境。
工作坊徵稿啟事樣稿:
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讓教育環境中的創新回饋科技運用越來越普及化,尤其在高等教育層級中更為顯見(Kiriakidis et al., 2018)。過去,傳統講課型態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學生學習動機不足,進而影響學習成效。而與創新回饋科技融合亦同時帶來了提高學習動機的機會(Hung et al., 2023),透過優化學習過程中的互動環節,對學習體驗亦能有正面影響(Yu et al., 2021)。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創新回饋科技的結合對學習因素有著正面的影響,包括提升內在動機(Sun & Hsieh, 2018),增強自我效能(Sun & Hsu, 2019; Sun & Rueda, 2012),激發學習興趣(Sun et al., 2023; Yu et al., 2019)及提高學習成效(Yu et al., 2021; Yu et al., 2019)或投入程度(Sun et al., 2023; Sun et al., 2019)。因此,確保創新回饋科技應用能協助教師提高學生的學習互動與動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然而,學習動機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變項,且與各種因素皆可能相關。故本工作坊將學習動機的概念擴展到其相關因素。例如,Schunk等人(2020)總結與學習動機相關之理論和概念,包括期望值理論、歸因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目標理論、興趣與情感及內外在動機。Pintrich等人(1993)更進步探討動機的認知因素,包含專注力、問題發現和解決能力,後設認知評估及自我調節等。本工作坊歡迎學者專家、研究者或中小學教師投稿應用創新科技以提高學習動機因素之相關研究稿件,如自我效能、目標導向、學習興趣、焦慮與內外在動機等,以及任何學習動機因素的任何前因後果,如自我決定、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等。型式採口頭論文發表(paper presentation)、作品展示(demonstration)、實作研習(tutorial)、教學分享、或論壇交流(panel discussion)等方式混合進行。本工作坊將依投稿內容做適當分組,透過分組互動式作品展示與實作分享,讓每篇研究均能實際呈現創新科技或教案分享,使工作坊參與者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本工作坊徵集的相關主題參考如下,但不限於這些主題:
運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數位合作學習與個人化學習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創新回饋科技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創新科技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創新科技之學習策略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科技增強學習環境提升學習動機之評估
運用即時回饋系統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生理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學習分析之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線上學習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穿戴式裝置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聊天機器人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結合翻轉教室策略提升學習動機
運用任何學習科技或學習策略以提升學習成效或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為瞭解如何提升學習互動與動機的相關議題,並提供來自不同領域呈現研究成果的機會,本工作坊目標是邀請各種學習設計、教學策略、工具、與創新科技相關的設備或採用任何創新科技建置互動學習環境之稿件。在本工作坊中,創新科技的內容包括即時回饋系統 (IRS)、生理訊號回饋、學習分析之回饋、線上回饋、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穿戴式裝置及聊天機器人之回饋應用。而創新科技不侷限於教學設備的創新,我們亦歡迎創新教學設計、科技工具的策略應用、創新觀點及所有相關主題的研究成果。透過本工作坊互動之分享與交流,期望相關成果能促進未來在此領域之研究發展。
投稿稿件將擇優推薦至以下期刊:
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 (SCIE)
台科大人文社會學報
工作坊主席、共同主席之姓名、服務單位、電子郵件及個人簡介:
工作坊主席 孫之元教授Jerry Chih-Yuan Sun (jerrysun@nycu.edu.tw)為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數位學習組)/師資培育中心特聘教授、互動學習科技與動機研究室主持人(http://ILTM.lab.nycu.edu.tw)、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與科技博士及電腦科學碩士,研究與教學領域包含結合各式創新的互動回饋科技,如課堂互動回饋、生理訊號回饋、智慧化線上回饋,並研究此學習環境對學習動機的影響。自2020年起擔任台灣地區行動學習CUMTEL SIG 召集人。2016年與2021年分別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傑出研究獎。歷年來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主要方向為開發互動式回饋科技與教學策略,並評估其對學習動機之影響。
工作坊共同主席 陳攸華教授Sherry Y. Chen (sherry@cl.ncu.edu.tw)目前擔任台灣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的講座教授,並且是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計算機,資訊系統與數學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s) 的客座教授。於2010年和2017年,分别獲得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FAOS)的傑出人才講座及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陳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整合使用者的個體差異性進入個人化的資訊系統,包括遊戲式學習,行動學習和合作學習。
工作坊共同主席 朱蕙君教授Hui-Chun Chu (carolhcchu@gmail.com)為東吳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學術專長包括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遊戲式學習、翻轉學習、數位教學設計、自律學習、智慧型學習與評量系統、知識工程與專家系統等。近年來,致力於將知識工程技術應用在醫療診斷及數位學習領域;同時,結合概念構圖及知識擷取技術,應用於行動及無所不在學習環境。曾執行科技部、教育部、衛福部等多項計畫,也獲得多次的科技部優秀研究人才獎勵,於103年度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5-2019年擔任台灣地區行動學習CUMTEL SIG 召集人。目前已發表超過155篇學術論文,包括68篇多國內外學術期刊,其中44篇發表於具學術影響力的SSCI期刊。同時,擔任多個SSCI/SCI/TSSCI/EI 學術期刊的論文審查委員及編輯委員。在2015年,獲選為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SSCI) 的Associate Editor、2013年與2016年擔任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SSCI)的guest editor。由於在翻轉教室的實施成果,在2018年4月獲得「全球前50名高教翻轉推動教師」肯定。並於2020獲得傑出資訊人才獎勵。
工作坊共同主席 陳鏗任教授 Ken-Zen Chen (kenzenchen@nycu.edu.tw)為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數位學習組)/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教授在教育科技、學習科學、教育大數據分析以及課程與教學領域擁有廣泛的研究興趣與背景。從2016年開始,陳教授與Barbara Oakley博士合作,將著名的「學習之道」(Learning How to Learn) MOOCs課程,轉變為一系列適合中文學習者的磨課師課程,目前各平台「學習之道」累積超過十萬人選修,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其過去的研究主題包含數位落差、數位舞弊、教師數位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海外臺灣學校研究等。
工作坊共同主席 游師柔博士Shih-Jou Yu (sjyu@nycu.edu.tw)目前為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與兼任助理教授,以及台灣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探討穿戴式科技、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聊天機器人、個人化/智慧化互動回饋設計應用於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認知負荷之影響,以及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之教學設計。
工作坊共同主席 張瓊方博士Chiung-Fang Chang (cfchang.edu@gmail.com) 現為陽明交通大學高等教育資源開放研究中心博士後及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其研究主題為透過互動回饋科技,探討小組自律結合虛擬實境對學生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成效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涵蓋教師教學動機與社會情緒素養,如關係目標導向、自我效能,對師生互動、課堂氛圍、教師心理調適的影響。研究興趣主要為運用學習科學與科技創新,整合學習需求與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正向學習經驗與線上學習。
工作坊程序委員會 (暫訂):
朱志明 Chih-Ming Chu, 宜蘭大學 National Ilan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吳俊育 Jiun-Yu Wu, 陽明交通大學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宋涵鈺 Han-Yu Sung,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台灣 Taiwan
林佳陞 Chia-Sheng Lin, 銘傳大學 Ming Chuan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林珊如 Sunny San-Ju Lin, 陽明交通大學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林裕仁 Yu-Ren Lin, 台灣清華大學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金凱儀 Kai-Yi Chin, 東吳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洪澄瑜 Cheng-Yu Hung, 華中師範大學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中國 China
夏綠荷 Lu-Ho Hsia, 勤益科技大學 National Chin-Y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台灣 Taiwan
張立杰 Ben Chang, 台灣中央大學 Central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陳志鴻 Chih-Hung Chen, 台中教育大學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台灣 Taiwan
陳信助 Hsin-Tzu Chen, 中國文化大學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陳政煥 Cheng-Huan Chen, 亞洲大學 Asia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陳揚學 Yang-Hsueh Chen, 政治大學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楊子奇 Tzu-Chi Yang, 陽明交通大學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鄭琨鴻 Kun-Hung Cheng, 台灣中興大學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賴志宏 Chih-Hung Lai, 東華大學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台灣 Taiwan
References
Hung, C.-Y., Lin, Y.-T., Yu, S.-J., & Sun, J. C.-Y. (2023). Effects of AR- and VR-based wearables in teaching English: The application of an ARCS model-based learning design to impro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https://doi.org/10.1111/jcal.12814
Kiriakidis, S., Kefallonitis, E., & Kavoura, A. (2018). The effect of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M. Khosrow-Pour (Ed.), 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th ed., pp. 3827-3838). IGI Global.
Pintrich, P. R., Marx, R. W., & Boyle, R. A. (1993). Beyond cold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2), 167-19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63002167
Schunk, D. H., Meece, J. R., & Pintrich, P. R. (2020).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Pearson.
Sun, J. C.-Y., & Hsieh, P.-H. (2018). Application of a gamified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to enhance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tten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1(3), 104-116. https://www.jstor.org/stable/26458511
Sun, J. C.-Y., & Hsu, K. Y.-C. (2019). A smart eye-tracking feedback scaffold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a C programming cour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5, 66-72.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9.01.036
Sun, J. C.-Y., & Rueda, R. (2012). Situational interest,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3(2), 191-204. https://doi.org/10.1111/j.1467-8535.2010.01157.x
Sun, J. C.-Y., Ye, S.-L., Yu, S.-J., & Chiu, T. K. F. (2023). Effects of wearable hybrid AR/VR learning material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a physics laboratory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32, 1-12. https://doi.org/10.1007/s10956-022-10001-4
Sun, J. C.-Y., Yu, S.-J., & Chao, C.-H. (2019). Effects of intelligent feedback on online learners’ engagement and cognitive load: The case of research eth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10), 1293-1310.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2018.1527291
Yu, S.-J., Hsueh, Y.-L., Sun, J. C.-Y., & Liu, H.-Z. (2021). Developing an intelligent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 system based on the ADDIE model for learning pour-over coffee brew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Article 100030. https://doi.org/10.1016/j.caeai.2021.100030
Yu, S.-J., Sun, J. C.-Y., & Chen, O. T.-C. (2019). Effect of AR-based online wearable guid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8(2), 287-299. https://doi.org/10.1007/s10209-017-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