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體
W09 人工智能赋能知识建构创新研究与实践

1.工作坊主题

人工智能赋能知识建构创新研究与实践

2.语言

双语(中文和英文)

3.工作坊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知识接受式学习必须转变为探究与发现式学习,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协作等,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简称KB)教学范式,将成为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实践的一种重要范式。知识建构通过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构建“知识创新共同体”,学生通过共同体实践不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采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

“人工智能赋能知识建构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坊将以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建构创新过程,聚焦人工智能对知识建构理论体系的贡献、热点研究主题、知识建构实践过程、创新设计与评价等,为该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针研究成果与经验交流的契机。

4.工作坊征稿启事样稿

工作坊形式

工作坊活动时间为3小时,突出小规模、深度研讨和多角度交流等特点,以帮助参会者提高论文质量并提升研究水平。论文的数量将控制在10篇以内,论文作者可以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分享核心研究发现、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建议等。

征文主题

本次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知识建构创新实践,征文议题包括(但不完全限于):

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创新;

知识建构研究现状、困境与发展;

人工智能支持的知识建构实践;

知识建构元空间与教师发展;

知识建构与学生发展;

知识建构与学习分析;

知识建构多元学习评价;

知识建构实践数据分析与反馈;

知识建构课堂对话分析。

征文要求

欢迎作者提交高质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性论文。论文分为“长文”、“短问”;长文8页以内、短文4页以内。

对于理论研究论文,应关注知识建构前沿热点议题,明确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概念框架,并提出可待检验的理论假设。

对于实证研究论文,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意义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工作坊重要日期

工作坊论文征稿截止:2024年3月25日

工作坊论文评审结果通知:2024年4月8日

工作坊论文定稿提交截至:2024年4月22日

工作坊论文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4月30日(早鸟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4月23日)

论文提交方式 

请将论文提交至该邮箱:fengxq@sustech.edu.cn,邮件的主题格式“GCCCE2024工作坊论文+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每篇论文必须有一位作者注册会议才能在会议上发表。

论文格式应遵循会议论文格式,模板可从如下地址获得:

http://gccce2024.swu.edu.cn/gccce2024Chinese.doc 

5.工作坊主席及副主席的姓名、单位、邮箱和个人简介信息

工作坊主席 

赵建华 南方科技大学 zhaojh@sustech.edu.cn

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级专家、教育部高教司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执行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未来教育、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等。

工作坊副主席 

陈桂涓,香港大学 ckkchan@hku.hk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多年来悉心从事于学习科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其研究范畴着重人们如何学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学习、认知与教学;信息科技和知识建构以及华人学生的学习模式。陈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深受本地及国际学者肯定,现任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副主编,亦参与编辑《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一书。她的论文曾被刊登于著名的学术期刊,当中包括《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及《Computers & Education》。

302FC

6. 工作坊程序委员会(至少3名以上成员)

杨玉芹 华中师范大学

柴绍明 华南师范大学

蒋银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冷 静 华东师范大学

孔 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冯雪琦 南方科技大学

缪静敏 广州大学

吴少文 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